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在线教学在中国教育界开始崭露头角、并日益占据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战“疫”期间,教育部发出“停课不停学”的倡导,在线教学无疑迎来了一次崭新的发展机遇。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尤其对承担着“立德树人”关键作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战“疫”期间在线教学的特点使思政课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有效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凝心聚力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是摆在每位思政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每个人的光荣职责与使命。
一、思政课在线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提供了思政课在线教学的基本场域。马克思曾指出:“技术的发展将引起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改变。”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也深刻地影响和变革着传统的教育模式。长久以来,思政课教学以课堂集中授课为主流教学形式,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紧密相连、同步进行。这种传统课堂模式适应了工业革命时代受教育者普遍化的发展趋势,但也不可避免存在单向灌输、缺乏互动、手段单一的缺陷。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分析被有效整合,传播媒介多元化,知识获取方式开始改变,实体课堂被网络虚拟空间取代,在线教学应运而生。在这一形势下,思政课毫无疑问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变迁,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可以说,思政课在线教学的兴起和盛行就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为思政课在线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基本场域。
交流平台提供了思政课在线教学的重要载体。在线教育与传统课堂相比,一个显著的差异就是教学手段的创新。具体而言,表现为一系列教学平台的涌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催生了在线教育平台的崛起。针对思政课的特殊属性,这些交流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95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推出了点名签到、主题讨论、作业发布、交流互动、课程测验等学习模块,使在线学习成为思政课的新常态。教师既可以利用平台传输课程资料,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答疑解惑,利用平台的智能管理查阅学生作业完成数据,师生互动通过人际互动方式灵活机动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教学平台对传统思政课堂固定空间的解构与重塑,颠覆了人们已有的教学理念,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打破了教学资源的限制,课程学习变的触手可及,这对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而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海量化”的在线资源提供了思政课在线教学的坚实保障。在线教学实施的另一重要基础,就是海量化的优质在线资源,这也是在线教学的最大魅力。在线教学不是单纯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而是依托平台、利用数据资源的一次课程变革和创新。教师可以从开放性的数据资源中获取所需的教学素材,在资源共享中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随着国家对思政课程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思政课在线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实和丰富。如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共享,既打破了教师固步自封的狭隘视域,开阔了教师视野,又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获得感;同时也有利于消解传统教育模式对优质课程资源的垄断,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而且,众多在线平台推出了思政资源库模块,碎片化的知识在有机融合后以体系化的呈现方式为师生共享,有利于师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扩展在线教学的内容、增强在线教学的吸引力、提升教学实效性。在线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撑思政课在线教学的坚实保障。
二、战“疫”期间思政课在线教学面临的挑战
“时空分离”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管理形成了挑战。现代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了时空分离的概念,即相距遥远的地域之间在现代技术下的连接。在线教学的实施就建立在时空分离基础之上。与传统课堂面对面的知识传授相比,在线教学不再受原有教学场景和教学交往活动的限制,肉体脱离具体场景,交往走向虚拟平台。不言而喻,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和确定感与实体课堂已大相径庭,这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由于教师与学生的时空分离现状,学生课程完成情况完全建立在自主性基础之上,教师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监督和约束,教师课堂权威性遭到了淡化。部分学生在线教学缺乏自律性、视频学习没有入脑入心、复制粘贴完成作业任务、遇到疑惑不是思索而是搜索等问题的暴露,都折射出了在线教学课堂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师生“在场性”互动的“缺位”对教学活动形成了挑战。实践出真知,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关键的一步是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那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接触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实际信息,并根据学生反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入脑入心。但是,现代化教学平台媒介的使用,在打破交流的时空场域界限使沟通走向便捷化的同时,却对师生之间的“在场”型互动造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教师无法直观感受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真实的效果反馈,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进度安排上就会有沦为“教师中心”的风险。
在线教学的不可控性可能会冲击预期教学效果。客观层面上,在线教学的实施必须依靠外在因素的支持,如网络顺畅程度、平台承载力等。一旦网络不顺畅、平台超负荷承载,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就会中断,这些不可控状况的发生会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思政课的特殊性在于它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还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作用,涉及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传统的实体课堂显然更能发挥思政课的育人目的,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亲身的情绪体验、耳濡目染的情感熏陶,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教师深层次的人格魅力。当下,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肆虐,作为亲历者的大学生们内心难免充斥各种焦虑、不安和恐慌,通过思政课堂稳定学生的焦躁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线教学模式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如此一来,教师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切教育,可能效果会有些欠缺。
对网络的依赖性为负面思想的侵袭提供了可乘之机。海量信息与数据的堆积,一方面为师生获取有效资源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也不可避免地侵袭到网络平台,为价值冲突的滋生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构成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概论”课程更侧重于在引导学生对世情、国情、党情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积极践行者。然而,在信息开放、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由于部分大学生理性认识不够深刻、辨别能力的欠缺,往往受到网络负面消息的蛊惑。西方社会更是借此大肆生产资产阶级价值观念,这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悄无声息的侵袭与腐蚀,可能日渐消弭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引发意识形态认同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概论”课程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成为“概论”课教师在线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战“疫”期间思政课在线教学的应对策略
坚定立场,遵循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根本原则。高校思政课是党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政教师则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必须时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根本原则。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导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是无论何时思政课教学都必须坚守的根本方向和首要原则。但是,思政课绝不是传统的政治说教,而是要“用学术讲政治”,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通过彻底的思想理论释疑学生的政治困惑,通过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战“疫”期间,更要坚持思政课教学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以“概论”课教学为例,教师应通过向学生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疫情防控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坚定政治信仰,提升政治认同;同时引导学生科学看待疫情的发生以及疫情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理性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清醒的政治头脑有力回击各种负面报道和恶意言论。
因势利导,打造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政课堂。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注定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毋庸置疑,思政课本身是一门理论性课程,拥有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但这些理论都是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对实践活动的抽象与升华。所以,思政课既要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避免“去理论化”;又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避免“纯理论化”。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思政教师应深入挖掘战“疫”中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中,将感人的战“疫”故事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提升为深刻的理论知识,把握教育时机,及时回应学生的现实困惑。对师生而言,现实疫情就是最好的教材,抗“疫”的战场就是最高效深刻的思政课堂。在“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疫情中鲜活的实践案例增强理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的资源整合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和防控执行能力分析和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疫情防控初期的疏忽和短板中理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结合十九届四中全会思考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从对野生动物的滥杀食用引发疫情危机的事实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疫情的全球爆发认识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和意义等。
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在价值性与知识性的契合中“立德树人”。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不是思政课的终极目的,“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是思政课的鲜明特征。知识是载体和基础,价值是灵魂和方向。思政教师应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科学的真理为理想信念提供论证与支撑。战“疫”期间,思政课更要强化价值引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贯穿作用,传递疫情防控的正能量,使“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基石,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概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比较的视野,通过呈现他国在疫情发生时政府的解决措施,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进而明确自身的责任担当。
教学相长,完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在线模式。高质量的思政课堂是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一方面,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教师是思政课堂的掌舵者和学生价值观的引路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好思政课的关键在学生,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课堂参与者,在思政课中,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决定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疫情期间,思政课在线教学更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出发,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进程安排上与学生积极互动,既舒缓学生不安的心理情绪,又要激发学生蕴含的学习潜力,改变“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可以适当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讨论话题,让学生们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教师循循善诱进行总结,并引出下次课的学习内容,还可通过课堂提问和抢答等方式,增强在线课堂的趣味性等。面对学生在线学习遭遇的困难和问题,适时调整课堂进度和在线方式,采用多元化平台互动模式,多管齐下,在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中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综上,在线教学是信息技术时代的必然产物,有其必然的历史生成逻辑和现实功用。思政课在线教学是战“疫”期间的非常之举,如何利用好在线教学的平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价值功能,使战“疫”课堂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情感温度,真正承担起培育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这值得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深思。
本文作者:刘昊 yl12311线路检测 马克思主义学院